杨振斌: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5-09-11     访问次数:177

杨振斌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斗争,又要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在大学生身上的集中反映。

●归根结底是两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能否说服人和教育者理论功底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定位和做好顶层设计的问题。

●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通过创新的手段、有针对性的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可亲、可敬、可爱,避免“生冷硬”、“假大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鲜明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真正聚焦聚神聚力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积极研判和回应学生的需求、诉求、渴求,有效破解工作中的制约性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既是一个生动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课题,是我们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

一、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于,一方面要应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斗争,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在大学生身上的集中反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少承载价值观引领和心智塑型的双重功能。

《意见》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客观估价和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是重要的方面。毋庸置疑,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确存在着淡化、虚化、僵化、形式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问题,出现了教育者觉得“不管用”,受教育者觉得“不解渴”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浅层次看,是工作方式方法等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深层次思考,是我们的教育者还没有达到“真正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的要求。归根结底也就是两方面问题,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能否说服人和教育者理论功底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站位定位和做好顶层设计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深入学习把握贯穿《意见》的深刻内涵、时代特征、战略眼光和使命担当,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用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推动理念创新。坚持以德为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解决好“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牢牢把握思想教育的时代主题,解决好推进工作的动力源泉问题;坚持依法育人,牢牢把握依法治国方略,解决好权益保障和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意见》强调,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明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高校的党委和行政直接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必须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更加自觉地负起管党治党责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工作实践中,至少应当健全以下机制。一是党政联席的决策研究机制,在学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学院落实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决定重大事项,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二是主体明确的责任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责任体系,重点是明确校级职能部门、院级党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纳入年度工作述职和目标考核。三是一岗双责的共担机制,对于思政课教师、业务教师、其他教职员工,明确其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应担负的职责,赋予适当权重,纳入业绩考核,必要时实施“一票否决”。四是科学管用的综合测评机制,细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统一,上级评价和服务对象评价相统一,为准确客观反映工作状况提供依据。五是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正确工作导向。

三、有效整合工作资源,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客观上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和梳理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成教育优势,积极创新和打造优势整合的教育模式。

文化引领模式。宏观上讲,就是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微观上讲,要着力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重点是凝练大学精神,构建制度文化、培育行为文化、拓展物质文化、加强网络文化、丰富艺术体育文化,把这些文化作为涵养学生心智和灵魂的重要载体,积极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潜移默化地教育、鼓舞、规范学生。

心理发展模式。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行学校、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主管领导负责制,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指导下,以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齐抓共管、沟通协作工作机制。大力构建以校内外资源整合、专兼队伍结合、家庭社会配合、师生融合为标志的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

实践拓展模式。深化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是实践拓展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每个具体的实践拓展计划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锤炼学生高尚品格。

服务主导模式。要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思维,实现以管理为主导向以服务为主导的转变,或管理服务并重。一是要更新服务理念,一方面树立服务就是育人的观念,在服务中影响人、感染人、塑造人;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生需要的服务。二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习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切实把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三是要关注学生民生问题,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要切实维护学生正当权益,为学生提供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表达个人诉求的畅通渠道。

就业驱动模式。要围绕就业这一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极目标”实施有效教育和引导。一是重点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志向爱好,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二是积极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心态疏导,面对学生就业压力,切实提供有效心理服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客观定位,理性就业,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积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智特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通过创新的手段、有针对性的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可亲、可敬、可爱、可学,避免“生冷硬”、“假大空”,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促进大学生心智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推动良好的行为养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实施励志性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育人效果,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注重亲情化的沟通。亲情和爱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把这一资源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过设立亲情工作室、爱心救助基金、“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实施常态化情感帮扶和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疏导,让学生体验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搭建信息化的平台。要主动进入、积极用好互联网这块阵地,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和无限时空的有利条件,搭建信息化平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影响力。

实行包容性的疏导。学生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不同个性体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保护学生“叛逆”,重视学生“质疑”,充分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

开展基地化的培育。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性,坚持组织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双向互动,多角度激活各种功能要素,创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点到面、从量到质的跃升。重点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文化育人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德育创新示范基地,形成集群优势,扩大示范引领效应,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本文刊登于《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34



版权所有copyright@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厦门大学)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颂恩楼5楼
电话:0592-218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