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9-12-17     访问次数:1117

     “我们寝室四位同学都勤奋好学,每天早出晚归,彼此间没有太多交集。之前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没有冲突矛盾,又不会浪费无谓的时间。但是经过心理剧的演出,我觉得大家应该多一些共同的活动,促进舍友之间的交流。毕竟从五湖四海来到同一屋檐下就是莫大的缘分,要好好珍惜,这也是大学生活里不可错过的美丽。”在参加校园心理剧活动后,厦大外文学院肖同学与舍友的关系亲密了起来。

    自2008年起,厦门大学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校园心理剧大赛。大赛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烦恼和困惑搬上舞台,在一个个故事的演绎中,唤起参与者和观看者的共鸣,引发学生更多的感受和思考。

    心理剧大赛是我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一。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要求,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我校不断深化心理育人工作,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扎实推动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点面结合 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

    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每位本科新生入校都会接受1学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了解关于自我、人际、爱情、情绪和压力管理、心理咨询等相关知识。为尽力提升学习效果,教师们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同学们在MOOC平台上、在教室里畅所欲言,围绕“拖延症”“爱的语言”“自尊的提升途径”“自我整合”等话题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

    课堂之外,学校也为学生们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普及和实践活动。多年来,我校已形成心理育人三大宣传普及品牌活动——迎新生心理健康月、“关爱身心 阳光随行”春季素质拓展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这些活动在厦大校园知名度很高,其中5.25活动至今已经举办17年。在三至四月份春季气温变化大、精神和心理疾病高发的时候,学校通过开展班级户外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同学们走到户外、拥抱阳光,并通过协同、有趣的团体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这样的素拓活动会举办近百场。

    滚雪球、呼啦圈传递、大风吹、盲行、手背乒乓球接力……这是医学院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现场。针对该院国际学生语言沟通不顺、成长需求含糊、集体意识淡漠、家庭支持薄弱的特点,医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增进学生间交流沟通、加强班级凝聚力为出发点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国际学生参与团体活动。外国留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融入环境、更快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减少了远离家乡、文化冲击等带来的焦虑和孤独情绪。目前,这一项目已累计服务国际学生近千人次。

    小路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她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团体沙盘体验活动,几位同学围在沙盘周围,共同创造一副作品。有一位同学摆出了父子俩在广场看升旗的场景,热心的小路则给父子俩身后加了一张沙发,“我想让他们不用一直站着累着,”小路说。但摆设场景的同学好像不愿意,她接下来在父子和沙发间又放了一副栅栏,把小路的好意隔开了,小路当时有些难过,但突然就领悟到一些东西,“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自己是好心却不招人‘待见’,有时候你所给予的帮助并不是别人需要的。以后我会注意事先多和人沟通,不去随意侵入别人的‘边界’了”,小路笑着说。心理沙盘是一种用来帮助个体更好地呈现内心世界、充实与发展心灵的心理道具,学校目前已经资助包括经济学院在内的十几个学院建立了沙盘室,让学生可以藉此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健康意识。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对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了解和接纳程度明显提高,主动寻求咨询的意愿不断增强。近年来,我校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接待学生来访的个案量从2015年至今增长了3倍。接受心理咨询不再是“无能”“丢人”的事,反而是敢于直面问题、愿意解决问题、懂得主动争取资源的体现。对于一些危机的状况,学校还与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形成转介诊疗机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全员育人 促进心理育人实效提升

    朱老师是一名基层学院辅导员,她所分管的班级有一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的“问题学生”。她几次找学生谈话,发现这位同学家境困难、社会支持系统匮乏,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没有希望。被学生的颓废情绪带动着,朱老师自己也连带着体验到沉重和无力感,不知道该怎样做好这位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振奋起来。在参加了学校为学工干部组织的后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培训后,朱老师开始转换工作思路,去寻找L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去寻找他成长经历中的“高光时刻”和资源,肯定他当前学习和生活中小小的进步。慢慢地,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提升,开始认真思考和讨论生涯规划的问题,不但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更开始主动加强学习,与大一入学时判若两人。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素质提升,资助心理咨询师专业认证、组织海外研修、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辅导,学校通过这些方式不断增强学院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现在这些举措已经逐渐开花、结果。

    与辅导员一样,专业课教师尤其是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也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力量。以往专业课教师对待心理工作可能存在不了解、不重视、不参与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其自身对心理工作缺乏体验、不擅长也没有途径深入学习。近年来,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学、组织参加教育部研修班,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4月,学校出台《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厦门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文件,要求建设好“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实效。除了做好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这两大层面的队伍建设外,我校还着力加强学生心理委员的相关培训,打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委员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心理沙龙,通过团队小游戏让同学们体验了团队协作,意识到了“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的深刻道理,通过观看校园微电影让同学们意识到积极暗示的重要性,增强了自己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积极克服心理障碍的精神力量。小陈是艺术学院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她常常会受邀到学院为同学们带来艺术辅导体验,通过乐器的节奏和旋律,带领大家感受自我、释放压力。心理委员们通过举办讲座、沙龙、朋辈辅导等形式增强了同学们对提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搭建平台 创新心理育人有效途径

    从这张画中你可以看出绘画者怎样的内心呢?

    这幅画出自厦大心理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厦大阳光”里的互动栏目。在公众号里,咨询师对画面进行分析:“画满了整个画面,看起来绘画者愿意强调自我存在,‘风雪夜归人’的场景体现出他对温暖和安全的渴望,门紧闭且没有把手投射出他内心不容易建立信任;屋顶上烟囱里的烟说明他可能存在不满和愤怒”。同学们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人觉得心理学离生活很近”,“几个咨询师对同一画作的解读,可以更多元地理解‘绘画识心’的技巧而不偏激,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盲区而不固执。”

    “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厦大阳光”学生志愿者团队公众号是我校着力建设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学习和宣传教育矩阵。在线下,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依托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建设,推动在学生社区建立心理健康促进室,内设心理书籍、宣传册、生物反馈放松仪、自助学习系统、沙盘等配套设施,学生可以自助使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除学习平台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心理育人的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对青年大学生心理现状与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探索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育人实效。2017年1月,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辅导员工作室,鼓励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课题协作,助力心理育人工作科学开展。今年3月,校党委书记张彦调研指导工作室运行情况时指出,辅导员要关注最前沿的学生社会心理现象,多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完成各级各类心理健康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获得包括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奖项若干。学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也得到业界的肯定,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两次获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评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生工作部(处) 祝婧媛 宣传部 欧阳桂莲)

责任编辑:欧阳桂莲


来源:厦门大学官网:https://news.xmu.edu.cn/info/1002/1707.htm


版权所有copyright@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厦门大学)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颂恩楼5楼
电话:0592-2188231